(专业代码:130503)
非师范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历史沿革
楚雄师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前身是始建于1998年的工艺美术(专科)专业,2006年作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开始招生,2012年根据国家专业名录统称为环境设计专业。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创想未来,知行合一,生态共融
专业定位
立足楚雄,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培养全方位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产教融合、协作育人、双向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化专业建设为牵引、专业评价为抓手、数字技术为支撑、学分制综合改革为根本路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通过多样化课程助力学生找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设计、创新与实践等核心能力。促进环境设计与建筑、生态等多学科交叉,激发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设计能力。实践教学紧密对接楚雄及滇中区域社会需求,构建完善实践体系,依托校企合作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提升职业适配性。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在现代设计中彰显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培养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
主修课程
设计素描、色彩、计算机辅助设计,人体工程学,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建筑制图,设计概论,室内设计,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景观案例教学,AutoCAD职业应用等。
人才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掌握环境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类设计院所、工程公司、设计机构从事环境设计相关领域的设计与策划管理工作,成为的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
师资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3人,博士1名,在读博士1名,任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50%。在职教师中有5人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
科研学术
校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26项,其中地厅级及以上项目2项、横向项目6、获国家外观专利授权6项;出版教材、文艺著作4部;在国内高质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教师获教学及专业竞赛奖励27项,其中省部级奖项6项。
课程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现有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6项,优质课、观摩课1门,出版教材3部,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0余篇,教师获教学及专业竞赛奖励27项,其中省部级奖项6项(课赛获奖5项,其中省部级课赛获奖2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校级实验室项目6项。
人才培养
建专业以来,为社会培养环境设计(本科)专业人才400余人,国内外累计研究生录取14人,其中,1人在读西安交大博士,211大学2人。毕业生中进入大学担任教师3人,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2人,考取公务员10人。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获奖48项,其中省部级奖项5项,地厅级奖项36项。
服务社会
坚持以服务地方城乡环境建设为导向,多年来通过毕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校地校企横向项目合作等方式服务社会。在此过程中,环艺师生创作完成了30余项本土项目设计,部分项目已经落地实施,为地方城乡环境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
专业特色
特色亮点一:学校、企业及行业协同育人。明确了服务地方城乡环境建设的实践教学方向。与地方行业紧密对接,形成产学结合,校地、校企合作育人,立足当地,服务地方的特色。从2016年开始在地方城乡环境建设实践中开展——“为楚雄而设计”主题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以来,始终保持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在切实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师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
特色亮点二:毕业设计融合项目、双向辅导育人成效显著。通过优化毕设选题、完善教学过程、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双向辅导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了本专业的教学和育人质量,近年来师生创作的设计作品在各类专业竞赛评比中获奖50余项,其中不乏像米兰国际周、未来设计师大赛、中国室内景观设计大赛、红土奖等一些国内高质量的专业竞赛奖项,获奖数量和获奖质量均在云南省高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部分毕业设计教学成果和设计创作经验还被应用到后续的教学环节中,充实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为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后续人才的培养输出持续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