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介绍>>美术学>>正文

美术学专业简介

2025年06月30日 15:24  点击:[] 审核人: 编辑人:张晓月


(专业代码:130401

师范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历史沿革

美术学专业沿革于1988年楚雄师专美术副修班,2000年获准工艺美术专科专业办学并于当年招生。2003年至2004年美术教育专科办学,2004年美术学本科招生办学,至今已有36年办学历程。2022年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评为C级。2023年9月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办学理念

秉承"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的培养理念,培养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和我国中学美育教学需求。立足云南本土文化,融合现代美术教育思想,致力于塑造有扎实美术功底,具有教育情怀、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和创新能力的美术教育者和美术工作者。

办学定位

立足楚雄,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为中学美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美术骨干教师。

办学目标

5年内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学师范专业,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专业综合排名在云南省排名为B类,培养出一批能推动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骨干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专业构建了“三融合、一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三融合”即:通才专才融合、课内课外融合、双校双师融合;“一发展”即: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1. 学科交叉与通专融合课程体系

专业以美术学科为核心,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课程,形成"艺术+教育"双主线课程结构。设置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及美术史论等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设计等师范类课程,强化"美术创作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的双向提升。

2. 课堂内外阶梯式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构建"课堂实训—校园实践—社会服务"三级实践平台:通过“工作室制+导师制”强化绘画与设计技能;依托附属学校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组织社区美育、乡村支教等社会项目,实现"以赛促学、以展促练"。学生需高质量完成集中教育实习,确保教学技能落地。

3. 双导师制与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

依托附属中小学学校开展教育见习、实习,实行"高校导师+中小学名师"联合指导,聘请一线美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毕业设计评价。

4.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支持学生通过选修与工作坊等方式拓展视野,鼓励参与"非遗进校园""数字艺术教育"等特色项目,培养适应新时代美育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主修课程

以素描人像、色彩人像、艺术学概论、中国美术史、油画、中国画、泥塑、书法、山水画、写意人物、油画风景、油画人物全身像、泥塑材料与制作、美术教学法等为专业核心课程。

人才培养目标

1+1+N。即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取得1个毕业证,1个学位证,N个如: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四六级证书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师资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17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高职称占比达到47.1%。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7人,研究生占比为52.94%。双师双能型教师4人,银龄教授2人。

科研学术

专任教师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地厅级科研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14项(含科研团队项目1项)。近8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其中一类出版社3部,三类出版社5部);著作权登记专利1项。

人才培养

自 2004 年首届本科生毕业以来,本专业已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美术教育人才。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超过800人,他们广泛分布于楚雄乃至云南、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育领域。许多毕业生已近成为所在学校的美术教学骨干。学生作品参展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地厅级30余项。发表论文3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国家级3项,省级10余项,校级70多项;校级实验室开放项目30余项,大学生科研项目9 项。2019年,2名学生参加“高教社杯”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第七节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得教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23年学生获云南省“高教杯”第十一届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1 人,三等奖1人。学生参加考研人数逐年增加,2024届考研录取率达到22.03%,同比去年增加17.86个百分点。

服务社会

办学过程中,专业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竭力打造一支服务地方的强力军,纵向、横向项目服务地方超30余项。依托学校平台与楚雄州的双柏县、南华县、大姚县、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等地通过毕业创作形式开展6次校县合作项目,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曾派75名学生赴云南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地67所中小学顶岗实习,不断提升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自2023年9月起,美术学专业参与云南省体育美育“浸润计划”,截止目前共派出39名学生分批次赴临沧市沧源县10余所学校开展美育定向帮扶工作。

专业特色

n 培师德,牢基础——扎根山乡,服务乡村基础教育,厚实乡村教育的沃土。通过课业展交流、创新创业训练、艺术采风、各种讲座培训、技能比赛、晚自习技能训练等多维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n 建高地,展担当——美育赋能,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推动家乡艺术事业发展。

n 融地方,履职责——立足职能,传承挖掘地方文化,助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一是以毕业主题创作为载体,艺术采风为抓手,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建设;二是添彩乡建,彩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