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130507)
非师范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历史沿革
工艺美术专业成立于2017年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开设了彝绣艺术、陶艺、漆艺、烙画艺术、纤维艺术、纺织品印染、丝网印刷等课程方向。2023年专业综合评价为C-。办学以来,积极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工作,专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
“匠心传承,艺工融合,创新赋能,美育人生。”以匠心精神传承传统工艺精髓,促进艺术与技术深度融合,借助创新思维赋予作品时代活力,通过美学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
办学定位
立足楚雄,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立足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设计创新,培养兼具文化底蕴、艺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云南地域文化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工艺美术学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扎实的工艺美术创作能力、设计研发能力、文化传承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修课程
核心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图形创意、软陶创作、图案设计、烙画技法、陶艺设计、烙画创作、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特色课程:民族民间工艺、彝族艺术与文化、陶艺设计与创作、烙画设计与创作等。
人才培养模式
以“应用型+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深化教学课程建设,搭建专业人才综合培养的教学平台,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搭建了“综合实践-艺术创新-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师资队伍
目前现有11名专任教师,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2人,双师型教师4名。外聘民间工艺美术师5名。同时专业还注重吸收社会各界优秀教学资源,多次聘请行业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师、技能专家、工艺传承人等为客座教授进行协同授课或讲座交流。
科研学术
工艺美术专业以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创新发展为主线,融合材料科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独特的研究体系。在研究方向上,既注重对彝族刺绣、彝族漆器、陶瓷、木雕等传统工艺技法、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理,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据等方式留存珍贵工艺档案、建立彝族刺绣及工艺美术数据库;聚焦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对工艺美术的革新,借助AI人工智能参与研发等,推动工艺产品在功能与审美上的突破。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产出了大量关于非遗工艺文化传承、保护、创新设计方法的地厅级科研项目、校级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与著作,还孵化出众多服务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工艺产品。未来,工艺美术专业科研将持续深化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探索工艺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为构建完善的工艺美术学术体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课程建设
专业开设《民族民间工艺》、《彝族艺术与文化》、《陶艺设计与创作》、《烙画设计与创作》等特色课程及《图形创意》校级精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构建了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鲜明的项目课程体系。目前开设有8门专业核心课程,拥有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金课”。现有央财121引导性资金项目1项(26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项目1项(186万),校级科研仪器设备费项目3项(78万)。
人才培养
在校生226人,已持续为社会输送了133名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几年来,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指导学生获省、国家级奖项32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部级2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7项、优秀奖1项)。新增“大创”项目6项(国家级2项,省级4项)。学生荣获校级、院级各种活动比赛获奖达100多项。
服务社会
专业办学支撑“楚雄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应对地方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提供彝绣产业链发展人才支撑,通过“产学研”深化“校政企商”合作,助力楚雄彝绣现代产业2023年净增产值达2.79亿元!自2023年3月以来,学院与12家彝绣企业携手,共同建立“教学实训实习基地”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双方互聘导师与科技副总,实现人才与技术的双向流动。科技副总与师生深入企业,参与产品研发与生产;企业导师则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第一课堂的鲜活案例。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第二课堂及毕业创作紧密相连。
专业特色
1.传统与现代融合
注重传统工艺(如陶瓷、染织、雕刻、金属工艺)的传承与现代表达,结合数字技术、材料科学等现代设计手段,培养复合型人才。
2.地域文化赋能
依托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非遗技艺,强化地域特色工艺的实践教学,助力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产教协同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制教学、工作室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