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130502

非师范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历史沿革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998年开始专科招生,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云南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院系示范专业,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型示范专业。

办学理念

“多维视觉,创意赋能,文化传承,设计致用”。聚焦视觉语言的多维呈现,以创意激发设计价值,传承文化内涵,培养服务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办学定位

立足楚雄,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 “艺术 + 科技 + 人文” 为核心定位,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

聚焦品牌策划、数字媒体、动态设计等前沿领域,将传统视觉艺术与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依托校企合作与项目实践,强化学生在品牌视觉系统、品牌策划、信息可视化等方向的实战能力。同时,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助力文化传播与创意产业发展,为广告传媒、互联网、文创等行业输送兼具艺术审美、技术应用与商业思维的专业人才。

主修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广告策划、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插画设计、书籍设计。特色课程:民族民间工艺、彝族艺术与文化、彝族图案与现代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取“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策略,积极联通校地、校企、校政三方合作渠道,积极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建立“校、政、企”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以“应用型+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采取平台建设、教学改革、科研促教、学科竞赛、校地联动、全程实践等措施搭建了“综合实践-艺术创新-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项目驱动、平台育人”的人才培养路径、“技能培训、职业认证”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科竞赛、以赛促教”的课内实训模式。

师资队伍

有专兼职教师22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1人,在读博士3名,双师型教师6名,银龄教师1人,同时聘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等行业导师、技能专家等优秀专业人士协同授课。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课程建设

拥有获得云南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院(系)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校级精品课程2项;校级主干课程3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7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2项;校级实验室开放项目10项;院级创新创新训练项目6项。此外,设计类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49项,地州级奖项38项。

科研学术

获得云南省省级科研项目6项;校级科研项目9项;横向项目2项,承担科研项目经费总计170余万元。此外,本专业出版教师专业作品集1部,教师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教材14部,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7篇。

服务社会

以楚雄师范学院彝绣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潜心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助力彝绣产业和楚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继与12家彝绣企业携手共建了“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互聘企业导师与科技副总,科技副总与师生入企参与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导师进校参与学生第一课堂教学,企业需求融入教师科研横向项目以及学生第二课堂和毕业创作,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并持续通过“创意双柏”“创意永仁”“创意南华”“创意元谋”“创意大姚”等一系列校县校企合作路径,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暨生态农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业。

专业特色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内容,引入教师横向课题及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形成了基础、理论、实践、核心、特色课程群,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性综合发展潜力。

2.课程多进行混合式教学,突出滇中地域特色和实践优势,融入楚雄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内容,培养地域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应用型人才。

3.吸收社会优秀师资,聘请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导师、技能专家承担课程辅讲、实践实训辅导和讲座交流,具备“专任教师+行业导师+技能专家”三位一体的教师特色。

人才培养

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56项。其中,国家级奖13项,省部级43项。“大创”项目11项(国家级2项,省级4项)。2024年度毕业150人,初次就业签约138人;党政机关1人,事业单位3人,国有企业1人,考研升学11人,近年人才培养及就业质量明显提升,考研升学成功人数为上一年的3.7倍。